“叶雕”一种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记忆,有史可查的记载,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叶雕作品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成王与叔虞燕居,援梧叶为圭,而授叔虞曰:"余以此封女(汝),叔虞喜以告知周公……于是遂封叔虞于晋。这就是"剪桐封虞"的典故。
在纸张并不充裕的时期,剪叶一度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手工艺之一。
到了汉代,叶雕艺术的技艺已相当普及,有诗描绘了当时民间叶雕盛行的情景:"汉妃抱娃窗前耍,巧剪桐叶照窗纱。"汉代的妇女抱着孩子窗前玩,用梧桐叶剪成图形来装饰生活,这说明汉代的剪叶艺术已经相当普及。
清代,纸张被大规模使用,剪纸艺术进入千家万户,以树皮、兽皮、金属箔、绢帛等创作材料逐渐淡出主流,加上当时保存条件受限,叶雕技艺逐渐没落,存世作品几乎没有。
到近现代,得益于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先进化学药品的出现,叶雕作品得以被长久保存,沉寂千年的叶雕艺术再次绽放光彩。
叶雕被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制作流程及工艺
制作叶雕的工艺非常复杂,精选后的树叶要经过揉制、修剪、锤压、浸泡、雕刻、研磨、熨烫、漂白等40多道工序,运用绘画、微刻、剪纸、书法、篆刻等工艺,十来天的时间才能制成可观赏和收藏的叶雕作品。这种精心制作的叶雕作品,薄如蝉翼,色泽自然,耐酸、碱、潮湿,具有叶黄而不脆,筋络弯曲而不断,可以保存上百年。
叶雕的制作工艺,一是将叶脉作底纹,保留图案部分的叶肉,刻掉其余部分,突出了叶脉独有的生命力和自然艺术性。
其二是只取用叶子的外形,内中图案与外形巧妙连接,使作品有较高的透视感,图案鲜明。
雕刻技法上,有阴刻和阳刻之分,阴刻即将设计稿的图案部分刻掉,使图案凹陷下去。阳刻正好相反,是将设计稿图案以外的空白部分刻掉,使图案凸显出来。
创作时阴刻与阳刻手法的合理搭配使用,能使作品更加完美,意境饱满,层次丰富。